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路桥区撤镇建区26周年。忆往昔峥嵘岁月,路桥区的成长史,离不开共产党人的努力与奉献。

团结一致推动路桥全镜解放
1949年,那时的路桥区还没有正式建制,是黄岩县管辖下的镇。那年5月29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大军和浙南游击队的军事压力下,经中共椒南工委设黄岩县内的党组织积极争取,国民党卸任县长朱焯率旧部起义,收缴自卫队武器,抓捕新任县长袁悟农,黄岩县和平解放。
随着黄岩县的解放,也进一步推动了路桥的解放。黄岩县解放的次日,浙南游击纵队三支队二大队大队长吴圣朴率领四中队和五中队一个分队,由温岭开进路桥镇,进驻商会,缴获了国民党浙南行署独立团由泽国逃往海门时仓惶遗弃的120迫击炮2门、40火箭筒1具、高射机枪1挺、步枪40支。另外,各中队分别开往新桥、横街、洋屿等地,收缴了国民党联防大队陈季甫部及镇公所和路桥、横街警察所等处的武器,路桥解放。
中共黄岩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在全县范围内废除保甲制度,逐步建立区、乡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及村级组织。全县设置城关、乌岩、头陀、院桥、路桥、双洪、金横7个区,2个镇,47个乡。每个区均设立区委和区公所,作为县委、县政府的派出机关。境内设置2个区(路桥区、金横区)、1个镇(路桥镇)。
时不我待 建立路桥境内民主政权
1949年6月20日,中共金横区委、金横区公所成立,中共路桥区委、路桥区公所成立。
根据工作实际,每个区配备南下干部6-8人,由南下干部任区委书记、区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民运委员和粮库主任,选用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干部担任副书记、副区长和区委委员等。
然而,正当一切事物有序发展之时,国民党残部——匪“江浙反共自卫军”第三支队李赞卿部,即窜到金清腰塘、分水一带,占据金清。
面对这种情况,金横区委当即将此情况向当地驻军──解放军62师186团(仅副团长程忠顺率第二营及团部部分人员)作了汇报。
随后,金横区区长黄达森率区武工队配合解放军62师186团二营,由张仙保、管康金2人带路,兵分两路,奔赴金清,同时向腰塘张亨银家(匪支队部)和分水向西官发起进攻。驻向西宫之敌因事先闻讯逃跑,盘踞张亨银家的匪徒全部被歼,共计击毙匪中队长等6人,俘虏匪徒18人,缴获长短枪30余支。
1949年7月12日,金清获得解放。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师186团二营在金清街留驻了一个时期,为路桥境内巩固民主政权打下了基础。
1949年9月,金横、路桥两区开始逐步建立乡人民政权。从解放军驻军62师185团抽调了一批干部和战士,按照每乡7-9人,组成武装工作队,派驻到金横区和路桥区建立乡级人民政权。
10月18日,开始改造村级组织,凡建有农会可以坚持村政办公的村子,立即取消保甲制度,设立行政村,村下设组,称村民小组,由村民直选村长、组长。截至年底,金横区、路桥区所属1镇16个乡的人民政权全部建立完成。
建设离不开人才。新政权建立初期,干部人数远远无法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黄岩县委、县政府决定尽可能通过培训培养、提拔干部。建立了县委工农干部学校,培训工农干部。同时,在各区、乡登记贫苦、纯洁、有培养前途的知识分子、失学失业人员以及工农分子,安排他们集中学习,提拔为干部。还吸收部分学生,对其进行培训后,充实到干部队伍中,通过多措并举,较好地缓解了当地干部的需求困难问题。
1949年7月,中共第六(台州)地委在路桥开办军政干部学校,招收知识分子,培训干部,至1950年2月,分四期共培训1100余人,较好地缓解了干部的需求困难问题。
1950年1月,浪矶山(琅玑山)等岛屿获得解放,建政为黄琅乡,即以原温岭县必胜乡所属的浪矶山岛南半部、白沙山、黄礁、白果山、道士冠等岛屿和原黄岩县琅玑山乡所属的浪矶山岛北半部、三山头、东廊、西廊等岛屿合并而成。至此,境内区、乡(镇)民主政权基本建立完成。
路桥境内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在路桥已经彻底结束。从此,路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民主建政和生产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图片由路桥区党史研究室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