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建证”幸福路,装配品质桥。6月30日,由中建安装承建的南京312国道改扩建工程主线高架桥正式通车,一座崭新的装配式“空中快速路”矗立城市主干道。沿着匝道驶上高架桥,5公里高架全程畅通无阻,用时仅需3分多钟,给周边市民带来莫大的出行利好。
作为江苏省首个装配式公路桥梁工程、江苏省重大交通工程和重点民生工程,该项目已成为江苏公路交通升级换代的“航向标”,通车后,南京市区到紫东地区的通行时间将缩短20分钟,南京到镇江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是完善城市区域路网、促进宁镇扬一体化的“快速走廊”。
绿色环保 提速加油
作为国内桥宽最宽、盖梁节段吨位最重的装配式公路桥梁工程,项目采用地面以上桥梁构件在预制基地进行标准化集中预制,再运至现场拼装成桥的装配式技术,既保证了周边居民的正常出行,又把噪声、扬尘等影响降至最低,仅用15个月就完成了原本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建设任务,投入人工也节省了一半。
“装配式桥梁建造通俗说就是‘做积木’和‘搭积木’的过程,不仅绿色节能,且安全高效。”中建安装南京312改扩建项目总指挥谢祺介绍。走在桥下,四周清爽整洁,没有堆砌的土方,也没有混凝土浇筑的“湿作业”。与此同时,中建安装搭建的一座大型现代化桥梁构件制造基地赫然出现在眼前,厂区占地15万平方米,一排排大型自动化机械设备分布在4条标准化、绿色化的预制生产线中,项目所需的2755个桥梁构件都是从这里批量出厂。
若按以往常规现场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式,不仅施工周期长、占用场地面积广、污染高,且安全管控难度也很大。仅道路导改修复、周边绿化恢复、建筑垃圾清运,都会让工地周边扬尘漫天,如今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绿色”问题迎刃而解。
“从工程开工到完工,就没有什么污染,一路清清爽爽,真不简单!”居住在312高架仙林路段的周先生点赞。桥上下更多空间被释放,桥下交通可维持正常通行,噪声污染少了,连夜间施工都能够满足噪声环保标准,“项目已经获得江苏省绿色示范工地,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绿色建造方式,为群众带来更多便利实惠和获得感。”项目生产经理杨岳彪说。
智慧安全秀外慧中
智慧可移动工厂系统、智慧工地系统、先进的数控钢筋加工设备、自动喷淋系统、液压式可滑动式模板、构件身份识别系统、预应力智能张拉压浆设备、全过程BIM技术、双目照相机技术、套筒多通道同步灌浆技术、3D激光扫描技术……走入中建安装智能化桥梁构件预制基地,各类大型智能化设备快速运转。项目建设过程中,这个集十余项智慧科技应用于一身的民生工程,被大家形容为装配式公路桥梁“黑科技大全”。
这里的每一个桥梁构件在出厂前,都埋设了可追溯的“身份证”。“利用无线射频接收设备扫一扫,即可追溯该构件所有生产周期和检验过程,便于桥梁运营后的长期维护。”项目经理杨玉吉说。在箱梁预制生产线上,两根钢轨从预制厂延伸至箱梁存放场,全自动化液压式滑动钢模板通过竖向和横向液压系统自动完成整体脱模,而后沿钢轨移至下一个箱梁生产台座,无需人工和大型龙门吊辅助拆装,操作简便迅捷,且无明显拼缝,极大减少了人工和设备投入,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效率,推动了安全品质建造。
若按照传统方式施工,原先高架桥需搭设脚手架现场浇筑,增加了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如今所有构件都在预制基地内制造完成,现场仅保留拼装作业,人工量减少了,安全系数自然也提升了。项目团队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对吊具的吨位数、最大吊重、臂长、碰撞系数等数据进行精确分析,为拼装方案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项目团队还对危险源进行仿真模拟和三维动态可视化安全交底,让作业人员轻松掌握安全注意事项,保障安全施工,有效减少了全桥施工中的安全质量隐患。
发放“行为安全表彰卡”、评选“行为安全之星”,项目部激励作业人员将“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从开工到通车,确保安全生产零事故。项目开工以来,每年都被评为江苏省公路水运“平安工地”,并连续两年承办南京市大型应急演练。
品质匠造追求极致
装配式桥梁建造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科技范儿满满的“内涵”,还有“精工级”的完美品质。和传统现浇技术不同,“搭积木”造桥的方式,对构件生产和拼装精度都有着毫米级的要求。
项目团队从“源头”入手,在预制基地内建立了一套标准、规范的流水生产线,为钢筋下料加工、合模浇筑、拆模养生等构件预制生产提供了一整套“有迹可循”的“样板书”,工人只需通过程序化、模式化的生产流程,逐一实施即可,为构件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障。在这里,每一块出厂的构件都是“优等生”。现场拼装阶段,项目团队对每一块构件的拼装都有着近乎完美的严苛要求,模拟拼装确认无偏差后,再将构件进行现场拼装,拼装精度严格控制在2毫米以内,严丝合缝。
施工过程中,中建安装项目团队自主创新技术,在多项装配式桥梁建造技术上攻关突破、研发首创。“第一次接触装配式桥梁技术,很多标准都是实战中学习摸索出来的。”项目总工程师谢祥宇回忆,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出现在盖梁压浆阶段,当时出现了堵孔现象,导致后续工序箱梁架设实施滞后。顶着工期压力,项目迅速组建科研攻关团队,经各种试验后,大胆创新突破,对原先管道压浆工艺做出优化。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攻关,最后把问题锁定在3米多高的盖梁高度上,采取底部压浆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中建安装项目团队通过联合高校和企业,积累大量技术经验,着力推进课题研究,先后诞生出一批优秀科研成果、专利、论文及研究报告,项目团队还参与省内与装配式桥梁建筑相关的验收标准编制,并计划把项目验收标准经验推广复制到全省各地,形成一整套“装配式桥梁施工指南”。
不负韶华,志存高远。在一次次科研攻关中,在一幕幕拼搏场景中,中建安装以开拓先行者的奋进姿态,跑在了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品质建造的“新赛道”前列,“建证”着城市交通发展的又一次飞跃,稳步驶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洪彦 沈茹莹